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运营管理的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深耕6000平方米发展沃土,以“党建引领、红色培育”为核心灵魂,探索出一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广州样本”。培育基地累计孵化社会组织240余家,培育品牌社会组织15家、5A级社会组织19家,更涌现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1家、广东省先进社会组织4家等标杆。《中国民政》杂志刊登了培育基地的创新经验做法。
一、铸魂强基:红色引擎筑牢发展根基
培育基地将党的建设贯穿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全链条,扎实推进“红苗工程”,着力筑牢组织发展的政治根基与思想根基。一是培植“红壤层”,注入源头活水。搭建“红苗坊”党建服务平台,将强化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入驻协议,为初创期组织植入“红色基因”,确保“红种子”扎根沃土、破土萌发。二是育壮“红树苗”,锻造骨干力量。引导社会组织选优配强党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力量,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三是植造“红树林”,构建共生生态。深化“红联共建”等品牌活动,探索“党建+业务”融合新路径,引导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聚力培育根深叶茂、生机勃发的“红色生态林”。累计指导成立社会组织党组织58家,3家入驻组织党支部获评“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四是建强“红阵地”,熔铸信仰高地。高标准建成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展览馆,获评市“两新”组织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自2020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访225批、4619人次。
二、融合赋能:党建引领释放澎湃动能
培育基地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力,引领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心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中彰显时代价值。一是打造枢纽“强引擎”,激活链式裂变。重点培育各类枢纽型组织,强化其“红色导师”功能,通过“强带弱、老带新”模式,累计辐射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超150个,服务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类等近800家会员单位,形成强劲的“红色辐射圈”。二是聚焦中心强担当,服务大局勇作为。引导社会组织对接国家战略及省市部署,在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银发经济等领域奋发有为。创新“公益+金融”模式实施“银社助农促振兴”项目,累计资助乡村项目556个;推动社工机构实施助力“百千万工程”服务项目78个,链接善款物资1273.4万元。三是扎根民生践初心,纾困解难暖民心。深度融合“社工+慈善+志愿服务”力量,开设近200条“红棉守护热线”,年均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超130万人次。持续打造“长者心声热线”、“金秋送暖·义心传城”等逾15年的“银龄”志愿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项目。
三、聚力共赢:红色生态结出丰硕成果
在党建引领的沃土上,培育基地平台功能充分激活,汇聚多元力量,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一是高水平组织矩阵加速崛起。成功培育覆盖社工服务、志愿服务、行业智库等多领域的头部组织集群。近三年,入驻社会组织累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18个;主导或参与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4份;出版《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报告》等蓝皮书及培训教材18本;推动完成6项重要政策文件的制(修)订。二是高素质人才队伍活力迸发。锚定人才引领驱动,累计培养社工督导人才720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1200名、志愿者骨干5300名。培育基地成为人才高地,涌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市劳模、“三八红旗手”、“广州好人”等先进典型;16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人分获市社会组织人才工作室、市高级社工师人才工作室。三是高质量品牌项目竞相绽放。构建“大而强”与“小而美”交相辉映的品牌服务生态。“乐善社区”项目荣膺2024年度“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筑梦书房”、“复康巴士”等成为广受赞誉的民生服务品牌。
下一步,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培育基地党建业务融合实践,以“凝聚枢纽型组织 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制度强基、体系优化、阵地升级、平台建设”四大方向,全力打造社会组织的“孵化器”“加油站”“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