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以“党建+”模式推动“羊城慧寻”“红棉送返助团圆”等党建品牌建设,为救助管理工作注入红色动能,破解寻亲难、送返难、安置难等问题。
党建铸魂,把稳政治引领“方向盘”
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救助管理工作全过程,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培训、队伍锻造一体化推进。
筑牢思想根基,把准政治方向。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学论述,党员干部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的作风建设开展多轮学习研讨,不断强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政治自觉。
深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将党性锤炼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有效增强党员身份认同和使命担当,为救助管理工作注入持续动力。
搭建学用平台,促进知行合一。依托“救助工作交流”等学习平台,组织党员业务骨干探讨业务技巧、沟通方法,分享如何以党员标准攻坚克难,推动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双提升。
组织强基,锻造战斗堡垒“硬实力”
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共建凝聚合力、资源共享提升效能,推动党建工作与救助业务在目标、机制、行动上全面融合、互促共进。
夯实基层堡垒,筑牢战斗根基。积极推进“五星级党支部-四强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梯次建设,对标提升、动态管理,推动支部建设层层递进、持续进步。结合支部党建品牌,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党建样板间”,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深化互联共建,提升服务能力。一线业务党支部与高校法医学院的专业学系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引入前沿科技专业力量提供科技支撑,突破身份鉴定技术瓶颈。
完善创新机制,激发组织活力。鼓励基层党组织、党员开展“微创新”,形成党建引领下持续创新、精益求精的良好氛围,其中寻亲送返业务党支部报送的寻亲工作方法“金点子”获表彰。
党员先行,站好暖心服务“先锋岗”
坚持将党的宗旨意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让救助管理工作更富情感、更具温度。
强化专业服务,传递党建温度。培养党员业务骨干,创新运用口音辨识、方言分析、数据比对等方法和技术,2025年至今成功为300余名滞留人员查明身份、找到家人,助力离散家庭实现团圆,切实将“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聚力源头治理,彰显担当作为。与成都、赣州、渭南等13地建立源头共治机制,本年度发送救助告知书近200份,协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返乡安置难题,真正实现“送得回、稳得住”。
突出先锋引领,攻坚急难险重。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跨省接返行动百余次,成功护送多名长期滞留个案返乡安置,将党员的先锋形象树立在每一个关键岗位和挑战前沿。
聚力提质,打造品牌服务“新标杆”
坚持开门搞党建、开放做救助,通过品牌建设、宣传引导和社会协同,营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管理服务氛围。
打造智慧平台,提升寻亲效能。建设“羊城慧寻”智慧寻亲平台,构建“提级办理、下沉协助、协同会办”机制,横向联动卫健、公安、城管等部门,纵向覆盖全市6个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
搭建联动平台,织密救助网络。与20余家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共同搭建救助寻亲“公益联盟”,联动全国1347个志愿网点,形成“发现-救助-寻亲-返乡”全链条服务网络,汇聚起守护困难群众的强大合力。
讲好暖心故事,传递民政大爱。救助寻亲纪实短视频《温暖回家路》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位“民政中国”板块优秀作品,用生动方式讲述党员干部帮助群众团圆的故事,展现救助服务的温度与情怀。
2025年以来,市区分站通过组织共建、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推动党建工作与救助业务深度融合,成功帮助380余个家庭实现团圆,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民生、温暖人心的实际成效,让救助管理服务更有力量、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