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面流浪救助工作最温情的一瞬间,莫过于亲人团聚时的相拥、求助人员收到关心时的笑容、服务对象的鞠躬致谢¨¨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坚守在高温街头的身影。他们是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的外展社工,是夜间接到求助线索后立即出车的救助队员,是每日不间断巡查的社区工作者。
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走近荔湾区“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的街面救助工作人员,听听他们在烈日下奔走的故事,看一看他们为城市中最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的一份清凉与一份尊严。
流动救助服务队:快速响应,精准护送
“接到市救助监控视频中心的调度指令,我们立刻出发。”这是荔湾区流动救助服务队的工作常态。根据市救助视频监控系统反馈的疑似流浪乞讨人员动态,队员迅速调度救助车辆、奔赴现场核实情况,有时是天桥上的台阶、有时是公园里偏僻的角落、有时甚至是在闷热的交通路口。
为全面落实“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荔湾区民政局在工作会议中专门部署,要求区流动救助服务队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动态巡查,聚焦交通枢纽、天桥涵洞、景区寺庙等重点区域,提升主动发现能力,及时干预异常情况,确保不漏一人、不漏一角。各街道辖区范围内一旦发现疑似求助人员,须第一时间与区流动救助服务队对接,实现快速接力、精准护送。
“这项工作没有节假日,更没有白天黑夜的分别,只有‘尽早发现、及时介入’的要求。”组长赵伟文说。流动救助服务队是荔湾区街面救助工作的“前线快反部队”,承接的是最及时的发现响应、最直接的护送服务,也是“夏季清凉行动”中不可或缺的支点。
救助项目社工组:全程陪伴,综合服务
“我们送的不只是凉茶,更是一次被尊重、被看见的机会。”这是荔湾区流浪救助项目机构负责人尚丙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荔湾区救助项目社工经常在尚丙辉的带领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人民路、上下九路、康王路、黄沙大道等区域,车头放着一两箱清凉茶、八宝粥或者泡面,车尾箱子里装着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衣服等物资,是外展社工的“移动服务台”。
社工不是简单地“发物资”,而是借助这些物资和服务作为媒介,与街头滞留者一点一点建立起联系与信任。从主动打招呼、递上一瓶凉茶开始,再到几次问候之后,对方开始愿意讲几句话,再到愿意透露身份信息、主动救助等。关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炎热的街头,一句句真诚的问候、一项项贴心的服务中逐步累积,慢慢打开封闭已久的心理防线。
7月8日当天,一名临时遇困女子因遗失身份证滞留街头,社工在巡查中发现后,主动协助其进行身份信息比对和补办证件。当天就为其完成身份证申请手续,7月25日便将证件亲自送到她手中,全程仅用时半月。
社工的电动车后备箱里,还常年备着一套理发工具,那是他们自学掌握的一项“小技能”。早些年前,社工常常定期开展义剪活动。近年来,随着街面人数减少,理发变成了更灵活的“随需而剪”。社工看到有些“街友”头发过长或仪容杂乱,便会主动提出帮忙修剪。剪完头发的当事人往往会感叹“清爽多了”,而在社工眼中,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精神了,看得出他也更愿意面对人了”。
街面外展社工的服务往往从街头开始,但不止于街头。他们不仅是清凉的搬运者,更是尊严的守护者、心灵的治愈者、归途的陪伴者。
街道救助驿站:前端巡查,源头发现
流浪乞讨、露宿者并不是被城市遗忘的对象,而是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工日常关注的重点人群。岭南街有一位“老熟人”—东北的傅大爷,他年过七旬,神采奕奕,平日里与工作人员交谈风趣幽默,时而健谈配合,时而“一本正经地捣鬼”,甚至会向工作人员科普法律条文。工作人员笑称:“他话很多,有时候还跟你讲政策讲理论,根本不像个需要帮忙的人。”
其实几年前,尚丙辉社工就曾帮助傅大爷联系上了在外地的妹妹,对方甚至亲自赶来,但傅大爷始终不肯离开。“他真的很倔,但我们没放弃,依然定期去看看他,送点水、送点吃的,陪他说说话。”岭南街的工作人员这样说。街道工作人员不只是提供物资,更是以一种熟悉与尊重的方式维持着一段“流动但稳定”的纽带关系。
在西村街,街道公共服务办的小李则通过长期接触与陪伴,最终帮助一名“街友”黄大爷完成返乡。“一开始他不理人,后面我就增加接触频率,慢慢得也就熟悉起来,会跟我聊起家里的事情。”最终,黄大爷同意接受救助,启程返乡的那天,他笑着对小李说:“下次我回来请你吃饭。”这不是一句客套话,更像是对“被认真对待”的回应。
今年,荔湾区在多个重点街道部署建设“羊城暖湾”社区服务驿站,按照“五有”标准(有服务标识、庇护场所、物资仓库、服务指引、接待窗口)推进布局,形成了“8个羊城暖湾站点+14个临时庇护点”的前端服务窗口。
各街道依托社工站、网格力量和社区志愿者,持续开展街面巡查与主动走访。例如龙津街的社工会定期给街头滞留者送去清凉物资,有时也能发现突发求助情况。由于荔湾区辖内未设立救助站,一旦确认人员有入站需求,街道会迅速联系区流动救助队进行护送,同时街道也会与救助项目社工联动开展身份核查、寻亲团聚、返乡安置等服务。
从日复一日的问候到一次次精准的转介,街道社区层面的常态化巡查正在成为连接人心与制度的桥梁。正是这一张覆盖街头、贴近人心的守护网络,为“夏日送清凉”行动注入了坚实的支撑。
让清凉成为连接善意的桥梁
“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不仅仅是物资派发的过程,更是一次又一次的“人找人”“人帮人”的过程。在高温中奔走的不是冷漠的制度,而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颗颗温暖善意的心。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寸角落,用专业守护城市每一寸角落的民生。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城市如何对待它最需要帮助的群众,也看见了清凉背后,那份沉甸甸的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