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娱乐城

(十一)番禺区北亭村

来源:欧博娱乐城 发布时间:2025-07-11 16:55:35 阅读次数:-

【粤语阅读】

第十一期——番禺区北亭村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广东音乐之乡、岭南画派发源地。“番禺”一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建县,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故有“先有番禺,后有广州”的说法。番禺区有飘色、醒狮、鳌鱼舞等民间艺术,有宝墨园、余荫山房、莲花山旅游区等名胜古迹。现在让我们走进番禺区,了解番禺区的乡村地名文化,领略番禺之美,第五站来到小谷围街道北亭村。

北亭村.jpg

  北亭村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西部。据传南汉刘䶮(917-941)为帝时,常到小谷围岛上狩猎,小岛逐渐被营造成一个御花园——昌华南苑,内有一座宏大行宫——昌华宫,小谷围岛作为皇家花园和陵区,以供南汉皇室游览、玩乐、狩猎、憩息和祭陵拜祖之用。当时为了管理和保卫昌华南苑,设专职管理官员“官苑使”,又建两座亭子为守军哨所,建在北部的叫北亭,南面的叫南亭。后在北亭附近建村,故称为北亭村。

  村内古墓葬——南汉二陵:南汉二陵为德陵、康陵的统称,分别位于北亭村青岗北坡和大香山南麓。德陵俗称“刘王冢”,陵墓坐南向北,始建于南汉。整座墓用素面青灰砖砌筑,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墓葬进深36.47米、宽5.82米,占地面积为212平方米。墓道呈缓坡状,残长12米、宽3.20米,内置青瓷罐190件,釉陶罐82件,排列整齐有序,应是当时“墓前设奠”之遗留。康陵建成于南汉光天元年(942),陵园坐北向南,依山坡地势南北向分布,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坛,地下筑玄宫。陵园呈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垣,墙垣四角设有角亭,墙垣东西宽70米、南北长130米,占地面积为9100平方米,南墙垣正中有门楼磉墩遗迹。在前室当门横立“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碑石一块,哀册文所载:“高祖天皇大帝”及“迁神(即灵柩)于康陵”。2006年5月,德陵与康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5月17日依托德陵、康陵建设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馆。

南汉二陵博物馆.png

  村内古建筑——梁氏宗祠:梁氏宗祠位于北亭村北亭大街87号。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1912部分重建,现存部分清代建筑。坐东向西。总面阔39.51米,总进深59.05米,占地面积2346.45平方米,中堂内悬木匾刻“永恩堂”。2005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jpg

  村内古建筑——渭水桥:渭水桥位于北亭村桥门大街与渭水大街交汇处。始建于清代,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东西走向,跨越渭水涌,连接渭水大街与桥门大街。桥长9.98米,桥面宽1.8米,厚1.8米,占地面积17.96平方米。该桥为三块花岗岩长石架设成的梁式桥,两端桥墩由红砂岩砌筑而成,桥两端台阶由花岗岩与红砂岩组成,紧贴桥墩两侧设有台阶,形成码头。桥横跨于渭水涌上,桥头两侧各建筑门楼一座:东门楼为“乔门”,西门楼为“渭水”。桥体与古码头、百年榕树共同构成“渭桥烟雨”景观,该景观为南汉时期昌华八景之一。2008年,渭水桥及石门楼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渭水桥及石门楼.png

  村内传统艺术——广绣(粤绣):广绣是广州府刺绣的简称,与潮绣合称“粤绣”,是流传于南番顺等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一带为著名的广绣之乡。北亭村与现在的南村、钟村、市桥、石壁一带都是番禺地区广绣艺术主要分布地。清末广绣兴盛时,北亭村“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娘”,并流传着“广州派花,北亭绣花”的说法。广绣的风格、针法等技艺特色,在珠三角各地大体相同,只因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异。传统番禺刺绣大致分为日用品和艺术收藏品两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用料以绒绣为主,“水路”技法独特,主要技法有“钉、垫、贴、拼、缀”五种,针法主要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等七大类三十余种。

广绣.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