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阅读】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广东音乐之乡、岭南画派发源地。“番禺”一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建县,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故有“先有番禺,后有广州”的说法。番禺区有飘色、醒狮、鳌鱼舞等民间艺术,有宝墨园、余荫山房、莲花山旅游区等名胜古迹。现在让我们走进番禺区,了解番禺区的乡村地名文化,领略番禺之美,最后一站来到钟村街道的钟村。
钟村位于番禺区西北部,从出土的文物及现存各姓氏族谱记载,钟村先民大多数是在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入,聚居成村,繁衍发展。相传有钟、汤、屈、曾、余等姓聚居在白马庙、青树岗低丘一带,四周种树护界,钟姓人较多,故取名钟山堡,后简称钟村,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
村内传统民俗——康公诞:“康公诞”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一位英勇将领——康保裔。据史料记载,康保裔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在宋真宗咸平三年,辽兵入侵中原,康保裔担任高阳关的主帅,坚守阵地,为国捐躯。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庙宇并每年在其出生日于村内巡游缅怀。因此每年正月十八,钟村都会为“主帅公”举行盛典——“十八会”,也称“钟村出会”“主帅公诞”,由数百名村民舞龙舞狮、盛装列队,抬着“康公”神像巡游本地,以此纪念这位钟村守护神,并祈求他的庇佑,保平安。这一传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当地民间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是钟村乃至番禺地区民间艺术展示的重要舞台,2020年被认定为番禺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村内古建筑——钟四康公古庙:钟四康公古庙位于钟村四村十字街口。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道光元年(1821)、咸丰丁已年(1857)、光绪十一年(1855)、光绪三十四年(1908)、2007年均有重修,存清代建筑风格。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11.4米,总进深19.8米,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为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大门花岗岩石门夹,上嵌石匾刻“康公古庙”四字。山门后左右次间各有一花岗岩神台,庙内现保存着六块清代牌刻,均能辨认。该庙保存较好,牌刻完整,对研究番禺古庙宇及地方史都有一定的价值。
村内古建筑——南旗陈公祠:南旗陈公祠位于钟村一村魁巷大街,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重修,现存为清代风格。坐东向西,三间二进,总面阔16.52米,总进深30.47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基础,花岗岩台基。头门后为天井,天井设二级月台,两侧为两级连廊。祠堂门口外有一个近一千平方开阔的地坪,地坪围墙设有北苑与南苑两大门口。是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