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19日是第13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主题为“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进一步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切实提升应对火灾的自救互救技能,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在活动当天举行消防应急综合演练。本次演练通过消防服着装、消防水带的连接、火灾场景模拟等多种元素,有效检验工作人员的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能力。演练邀请了70余名社会人士现场观摩。
近年来,市救助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救助管理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明确的21种具体情形为核心,构建“制度—设施—责任”三位一体安全工作体系。
健全制度体系,让管理有章可循。对标21类隐患场景,构建三重预防机制。系统化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9份,明确安全责任要求、消防安全等管理规定,经反复推演制定应急预案13份,明确火灾等突发场景处置流程。标准化防控流程。细化站内隐患排查指南,例如:设施设备类——燃气管道、消防设施每月专业检测、维保,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覆盖率100%;日常管理类——编制安全操作知识问答,每周抽查值班视频监控,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区独立设置,将金属探测安检、视频监控保存时长等要求转化为图示口诀。动态化整改督办。制定《安全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台账》,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红色隐患由站主要领导督办,黄色隐患由分管站领导牵头整改,蓝色隐患由科室负责人负责整改,站内2名专职安全监督员,全程跟进整改台账。
完善设施配置,让防护坚实可靠。聚焦“硬底线+软预警”,推动本质安全升级。高标准建设消防设施。建立消防总控制室,安装智能烟感报警系统335个,全覆盖配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逃生通道加装电磁感应装置,断电自动解锁,设置微型消防站6处,配备专业消防器材376件。智能化升级安防设备。构建“视频监控+门禁系统”防控网络,重点区域监控录像保存时长延长至180天,配备人脸识别等智能预警设备,食品留样室实现温湿度自动监测。人性化完善服务设施。设置隔离室、观察室等单独服务区,无障碍通道改造率达100%,与定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为站内身体虚弱等特殊受助人员提供多功能医疗床,及时监测受助人员健康情况,有序探索利用可穿戴智能手环等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受助人员的基础生命体征与站内活动轨迹。
织密责任网络,让安全人人有责。通过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培训演练,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压实责任链条。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片区+科室负责人抓落实”的三级责任机制,每名科室负责人与站主要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现压力精准传导。明晰值班要求。制定“安全履职日志”,消防总控制室值班员须持证上岗,24小时关注控制室内96个摄像头传导的视频监控情况,普通值班员每日巡查记录用电用气、逃生通道、消防设施设备等状况,站内每周抽查值班值勤情况。抓实实战演练。组织30名工作人员成立应急队伍,每季度开展场景实战演练,同时邀请专业消防队员、安保人员到站培训相关知识,指导开展训练演练,有效实现“1分钟响应、3分钟处置”的目标。
“安全无小事,生命大于天”。市救助站将继续以制度为纲、以设施为基、以责任为要,不断深化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为受助人员撑起一片安全蓝天,让救助管理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